孩子不主动学? 内驱力不是天生的, 每个年龄段都能这样引导
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杏宇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注册登录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你的位置:杏宇 > 新闻动态 > 孩子不主动学? 内驱力不是天生的, 每个年龄段都能这样引导

    孩子不主动学? 内驱力不是天生的, 每个年龄段都能这样引导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1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15

    文 / 吴钩随笔

    “你怎么又不写作业?”

    “我说多少次了,别总拖拖拉拉。”

    “再不好好学,看你将来怎么办!”

    很多父母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台词,

    但却发现:孩子不但没变自觉,反而越来越抗拒。

    其实,根源问题在于:孩子缺乏“学习内驱力”。

    学习内驱力不是“到了某个年纪自然就有”的,

    而是在不同年龄段,需要不同的引导方式,一步步培养出来的。

    ✳ 什么是“学习内驱力”?

    通俗说就是:

    不是因为爸妈盯着,不是为了奖励和惩罚,而是孩子自己想学。

    有内驱力的孩子,哪怕没人看着,也会主动完成作业、探索知识。

    没内驱力的孩子,就算花钱补课、天天催促,也只是“表面努力”。

    好消息是:内驱力可以培养,而且不同年龄阶段,各有重点。

    3~6岁:唤起“好奇心”,建立“学习=有趣”的认知

   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于感知探索期,一切以“好玩”为主。

    关键目标:

    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

    培养“尝试—发现—成就”的学习循环

    父母这样做:

    多带孩子接触自然、动手游戏、绘本讲解

    多鼓励、少批评,强化“尝试=值得”的信念

    允许他们问“为什么”,即使你回答不了也不要打断

    举例:

    孩子问:“天为什么会黑?”

    不要说:“小孩别问那么多。”

    可以说:“这个问题太棒了!明天我们一起查一下书,好吗?”

    这个阶段的每一次好奇心被保护,都是为未来的学习兴趣打地基。

    7~12岁:引导“参与感”,建立“我能做到”的成就感

   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和自我认知的形成期。

    关键目标:

    让孩子体验“通过努力我能做好一件事”

    培养对知识的初步兴趣和目标意识

    父母这样做:

    不再“全包办”,而是让孩子自己制定简单计划

    及时反馈努力过程中的“小成功”

    鼓励孩子表达学习感受,而不是只看分数

    举例:

    写完作文后,可以说:

    “你这段描写比上次丰富了,是不是因为这次认真观察了细节?”

    通过正向反馈强化努力与结果的连接,内驱力就慢慢长出来了。

    13~15岁:连接“现实意义”,建立“学习是为了我”的价值感

    初中阶段,孩子开始进入自我意识强化+质疑阶段,也是内驱力断层高发期。

    关键目标:

    让孩子从“我被要求学”过渡到“我为自己而学”

    帮他找到学习和生活/兴趣/未来的连接点

    父母这样做:

    和孩子一起设定阶段目标(比如“想进某所高中”)

    用真实生活链接知识的价值(比如“学物理能做无人机”)

    多倾听他的表达,不轻易打断、纠正

    举例:

    “你说觉得地理没意思,但你不是喜欢旅游吗?那我们可以用地理知识一起规划一条旅行路线。”

    青春期的孩子,不怕难,就怕看不到“我为什么要学”。

    16岁+:尊重“自主权”,建立“目标驱动”的内在引擎

    高中阶段是自主决策能力养成期,需要父母逐步“退出舞台”。

    关键目标:

    建立“我为自己未来负责”的意识

    培养长期目标感与行动管理能力

    父母这样做:

    不再每天盯作业,而是定期和孩子沟通“目标-方法-反馈”

    鼓励孩子制定自己的学习/升学规划

    允许他们试错,给予适度的空间和信任

    举例:

    “如果你想考传媒专业,那这个暑假是不是可以试着去实习,体验下真实工作?”

    高中的内驱力,关键不在于学习本身,而在于“未来图景”是否清晰。

    写在最后:你养的是一个能主动成长的人,不是一台需要遥控的机器

    孩子不主动学,不是他们懒,而是他们不知道“为什么而学”。

    从幼儿期的好奇、到小学的成就感、再到初中的价值感、高中的目标感,

    每个阶段,父母都能做些什么,把学习这件事,变成“孩子自己的事”。

    你盯得住一时,盯不住一生;

    你培养了内驱力,孩子才真正能走得远。

    吴钩随笔

    关注孩子成长节奏、亲子沟通细节与父母情绪的边界管理。

    关注我,一起把“自觉学习”培养成家庭里的长期资产。



    TOP